top of page

華文創作課

談台灣文學創作


《舉足輕重寫散文——談劉梓潔、廖梅璇、楊隸亞的散文》

蔡曉玲(馬大中文系高級講師)

2019年11月13日

這堂課要討論的三篇台灣散文皆是抒情散文,所以一開始先跟學生談抒情散文的特點:在內容上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感、在表達方式上著力於主觀抒情、直抒胸臆。
首先先談楊隸亞的散文<結婚座>,這篇散文改寫了傳統情感模式的表達,甚至用意象如「蘋果」來帶出其背後的含義。散文中所蘊含的情感,通過曲折幽微的方式帶給讀者,可謂台灣散文的「新」寫法。
接著談廖梅璇的散文<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這篇散文用一句「按呢好」來串聯兩個世代之間的情感,一句簡單的話卻富有深刻的意義。
最後談劉梓潔的散文<父後七日>,這篇散文最可以呼應這堂課的命題“舉重若輕”。作者用戲謔的方式來描寫父親的葬禮如何熱鬧喧嘩,而在喪禮結束後那些巨大的悲傷卻只能獨自承擔。
總而言之,這堂課談抒情散文可以如何寫得很輕,把情感收斂起來,那樣傳遞給讀者的力道反而是重的。

《飲食與旅遊——談林文月<飲膳札記>與郝譽翔<一瞬之夢>》

蔡曉玲(馬大中文系高級講師)

2019年11月20日

這堂課分為兩個部分,上半部談林文月的飲食散文集《飲膳札記》,下半部談郝譽翔的旅遊散文集《一瞬之夢》。
首先談林文月如何在散文中寫出食物的色、香、味,挑選了作者寫潮州魚翅、佛跳牆、芋泥、口蘑湯、水晶滷蛋的篇章。那些美食不只是好吃而已,背後皆有一段往事,承載了作者對於某人某事的深厚情感。延伸研讀的部分則推薦了馬華飲食散文:林金城《知食分子》與翁菀君《文字燒》。
接著談郝譽翔的旅遊散文,鎖定散文集中寫上海的部分。這篇散文提到了上海文學、上海的城市面貌、上海的交通、上海的男人、上海的房子,甚至1990年的上海與2005年的上海有何不同。延伸閱讀的部分則推薦了馬來西亞作家歐大旭的小說《五星豪門》,這本小說寫的是五位從馬來西亞到中國上海找尋出路與商機的年輕人,可與郝譽翔筆下的上海作比較。

《台灣史与台灣史小說的特點》

陳耀昌(台灣小說家)

2019年12月13日

在這次的課程中陳耀昌向出席者們分享了他寫臺灣史小說的心路歷程與方法。臺灣史小說的出現甚晚,到臺灣鄉土文學時期才可看到臺灣作家的臺灣史小說寫作,像是吳濁流的《亞細亞孤兒》、鍾肇政的《臺灣三部曲》和李喬的《寒夜三部曲》,再之後的作家有姚嘉文、巴代、施叔青等。
陳耀昌表示他寫《福爾摩沙三族記》除了想要描寫臺灣英雄之外,也想公平描寫在台荷蘭人事蹟,以及透過小說來再現原住民社會。通過寫臺灣史小說,陳耀昌進行了對原漢關係的省思。他認為原漢關係的重要性不亞於兩岸關係,臺灣五十年來的逐步改變才換得今日的原漢平等。

《□不住的 □□:我的後殖民臺灣書寫》

向陽(台灣詩人)

2019年12月14日

此課程分為兩個階段,上階段則是詩人自身的經驗分享,下階段則是詩歌教學。
向陽在大學時期時擔任華崗詩社的社長,創辦雜誌《大學文藝》,並以臺語作為詩歌語言,以十行劃分詩歌形式,創作屬於他個人的現代詩書寫的同時也找到了異於當時的詩壇潮流。對此,他指出與眾不同不是並不只是自己的特色那麼簡單,與眾不同也要有自己的資本,而詩人的使命就是讓自己的母語更有尊嚴。

向陽用很生動的手法給學員闡述瞭如何寫詩。他說,寫詩就是物象的表現,一首好詩必須要有繪畫性、音樂性、建築性與思想性。換言之,便是一首好詩要有意象、聲韻、結構和內蘊。
他提倡寫詩要寫出真實的自我,因為詩人對於宇宙人生都包含在詩中。因此,詩不僅僅要言有盡,意無窮,留給讀者想像空間的同時也要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華文創作課——談台灣文學創作: Past Events
bottom of page